查看原文
其他

破产,因为没钱了

刘涛 轻声细语聊破事
2024-12-12




前些日子,和一个朋友聊天,聊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,那就是,企业什么情况下才会破产。按照传统的观念,企业资不抵债就符合破产原因,那么真的是这样吗?



先举个例子



甲企业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,被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。异议期间,甲企业向人民法院提供了企业财务状况说明及资产负债表,资产负债表显示,企业账面资产额为6789万元,账面负债总额5346万元,净资产额为1443万元。为此,甲企业认为,自己资产大于负债,不符合破产原因,人民法院不应受理债权人的申请。那么,甲企业的理由站得住脚吗?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甲企业的财务状况。



分析



    根据甲企业提供的财务状况说明,企业资产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项,其中,流动资产包括货币约15万元、应收及其他应收款1476万元、预付款235万元、存货2万元;非流动资产主要为固定资产和土地,其中固定资产包括地上建筑物3246万元、机器设备1800万元,土地15万元。经进一步了解,人民法院发现,流动资产项中的货币仅是账面值,实际已经没有货币资产,大部分应收及其他应收款实际收回的可能性很小,预付款235万元实际为一项短期投资,已无收回可能;固定资产折旧不合理,导致该项资产账面值过高;土地为租赁土地,账面记载15万元实际为预付的10年租金。由于受国际贸易形势影响,作为代加工出口产品的甲企业,近几年经营状况急剧下滑,为维持惨淡经营,支付企业各项运行费用,甲企业产生大量对外负债,实际的负债情况甚至比账面记载金额还多。鉴于此,人民法院最终受理了债权人对甲企业的破产清算申请。



上面这个例子在实践中很常见,这和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,记账不规范有很大关系,一般情况,在企业进入破产程序中,可以通过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做出全面审计调整,最终审计结果基本上都会达到资不抵债。



财务比率


     现实中还有一类企业,其财务制度很好,记账方式也非常规范,审计过后的确也是资产大于负债,那么,这类企业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?未必。有人公布了一组数据,经研究,在上个世纪90年代,每4家破产的企业中,有3家是资产大于负债的,只有1家是资不抵债的【我相信这个数据应该不是在中国采集,那时候中国的破产基本限定在国有企业范围,并且属于非市场化的政策性破产。美国的可能性比较大,这和美国破产门槛,特别是重整门槛比较低有关,很多企业都喜欢利用破产救济程序救自己】。1968年,会计学术界的鼻祖之一William Beaver教授发表了一篇重量级论文,叫《用财务比率预测失败》(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)。他发现,现金持有水平是所有企业财务特征中,预测破产风险最重要的一个指标。也就是说,企业是不是面临破产风险,关键不是看是不是资产和负债的大小,而是看企业的现金量是不是够。在破产实务过程中,很多人都在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——因为这决定了这个企业是不是符合破产原因,要不要宣告破产,而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表【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就是指企业库存现金,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物】。如果你关注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表,你就会发现,凡是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,包括重整的企业,现金情况几乎都是惨不忍睹——这就是我们常讲的“资金链断裂”。




说到这,我就再举个例子。乙房地产公司开发一个项目,项目规划的很好,很上档次,规模也很大,地方政府特别支持。后期由于国家对整个房地产行业调整,致使乙房地产公司的楼盘销售情况不佳,大量已建成及预售房屋积压。鉴于资金不能按照预期回笼,乙房地产公司无法偿还到期银行贷款以及工程款,并且,随着时间推移,产生了大量的利息及违约金。经过多方努力,在无回天之术的状态下,企业无奈的于2017年6月申请重整。此时,该公司资产总值为16亿元,负债为14.5亿元。乙房地产公司的例子就很典型,单纯从资产与负债数额上看,资产大于负债,但由于缺乏企业运转必须的“血液”——现金,企业就失去了活力,并且会随着“失血”越来越多,逐渐枯竭,直至灭亡。




    综合上面所讲的内容,其实就可以回答文章开头的那个话题:企业什么情况下才会破产。不是因为资不抵债,是因为企业缺钱了,缺到没有能力清偿债务,它就要破产了。




    刘涛,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,北京德恒(郑州)律师事务所合伙人,国际破产协会会员,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成员,德恒企业拯救与破产专业委员会委员,业务领域:企业重组、破产、重整。




END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轻声细语聊破事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